找到相关内容3213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红楼梦》空间叙事艺术

    就跟一般不一样。黛玉身上的香气和宝钗身上的香气不一样,你看宝玉对宝钗还有些男女之间的动情动心的一种欲念在里边,但是他对黛玉,虽然两人那么相知,他没有动那种情,没有动那种欲念,所以说黛玉表现的人体香或者...

    百家讲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374884202.html
  • 八关斋戒的受持与功德

    身体健康而吃素,这也是无可厚非的。不过现在的农场唯利是图,常灌输给被饲养的动物大量激生素,抗生素及其它对人体有害的药品和饲料,因此肉品皆含有大量毒素,实不宜食它,蔬菜瓜果食品农人喷撒大量的有毒杀虫剂,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3884600.html
  • 佛教与教育科学

    论文中说:“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,这就是灵魂的构成。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‘我’,它控制着大脑,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,它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,这种非物质的‘识我’,在肉体...

    印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984639.html
  • 吉祥喜金刚坛城解析

    」)与内在的小宇宙(microcosm,即「小我」或「人体」)二者相即相印的空间。   坛城的种类形式颇多,一般主要的有所谓「四曼」,即:   1.大坛城(mahaman_d_ala,或称大曼荼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83585109.html
  • 弘扬“人间佛教”的精义 提升青年学子之精神品质

    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。”很多人陷在名相之中去做解释,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。这段文字说的是超越理性的生命境界,是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”的个人体证。犹如南宋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5085647.html
  • 契理契机与人间佛教的未来

    生存态度甚至生命方式,塑造个体的现实形象。虚拟世界的可重建性和人体心理塑造的不可复原性、虚拟世界的感官刺激极端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感知麻木等因素,使得人们本已丰富的生活进一步复杂化,心理问题凸显,成为新世纪...

    俞学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0285667.html
  • 《维摩诘经》要义概述

      《维摩诘经》要义概述   作者:理净法师   内容提要:   “经题”是一部经之总纲,也是一部经之中心思想,人们往往通过“经题”来认识和理解某一部经的大意和主要思想。如同人体五官之眼睛,人们有时通过眼睛琿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反应,所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。古来大德高僧讲经说法,首先要对“经题”进行详细、全面、透彻的分析和讲述,使得人们通过经题来就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整部经文的大意。相传天台...

    理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15485779.html
  • 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

    的新闻、行为规范联系起来,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。听讲者会心微笑,时露愧色。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,奇峰竞秀,美不胜收。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,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,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185786.html
  • 学《心经》用《心经》

    是说认识的功能依托在肉团心上。这是佛教对于人体的认识和现代科学之间一些差别。六识就是认识的能力。认识的对象是六尘。法有一部分是属于主观的。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三个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。色声香味触法六尘...

    净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0686339.html
  • 马祖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开示方法

    时代,禅师多用反问;,使学人体证自家真心。禅机时代,禅师多用棒喝,使学人于妄念顿断的当下,识得自家本真。可是,随着棒喝之滥用,棒喝之法亦渐失其威风,不但悟者棒喝迷者,迷者亦棒喝悟者,棒来喝去,如同儿戏...

    苏树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1687036.html